不过,朱温毕竟处在一个乱世争雄的大风云时代,江湖上能扬名立万的人物非常多,不是朱温一人就能通吃天下的。很快,朱温就发现,已经和黄巢翻脸的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是个难缠的角色。其实何止是一个王重荣,大太监杨复光,和朱温都是地痞无赖出身的偷驴贼王建,哪个又是省油的灯?特别是王重荣,简直就是朱温的命中克星,“帝(朱温)时与之(王重荣)邻封,屡为重荣所败”。朱温被王重荣打得找不到北,情急之下,只能厚着脸皮向大齐皇帝求援。但更重要的是,朱温似乎已经察觉了一丝不祥——黄巢再这么折腾下去,早晚要完蛋。
朱温在明面上并没有背叛黄巢,但在朱温的心中已经打起了退堂鼓——再这么跟着黄巢,自己会不会完蛋?其实黄巢还算是对得起朱温的,在朱温奉命攻下南阳,返回长安时,大齐皇帝可是亲自迎接的,这是别人都很难得到的殊荣。所以朱温的内心深处一直在痛苦挣扎,如果背叛大哥,将来难免要背上骂名;可如果继续跟着黄巢,自己估计是死路一条。
但有一件事让朱温对黄巢产生了严重不满,就是黄巢极为信任的左军使孟楷向来与朱温不和,而朱温向黄巢加急快递的十份求救表章全部被孟楷丢在垃圾桶里,根本没给黄巢看。员工可以对老板忠贞不贰,但前提是老板必须创造一个可以让员工展示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,可黄巢的这个草台班子都散了架,员工都快没了饭辙,朱温自然有了异样的想法。
朱温召开了一场足以改变历史的幕僚会议,参加会议的有三个人,事主朱温和两大幕僚谢瞳、胡真。
虽然史无明载,但毫无疑问,朱温的出发点肯定要保住自己的前程,这是一切问题的前提。朱温让两大谋士给他分析保黄与降唐的利害关系,其实朱温见“巢兵势日蹙,知其将亡”,基本打定了背叛黄巢的主意,《旧五代史·谢瞳传》就记载“(谢瞳劝他降唐后)我意素决”。与其说考虑保黄,不如说是让谋士给自己降唐进行心理安慰,朱温不想背上叛主的骂名罢了。
谢瞳不是傻子,他已看出朱温的心思,端人家的饭碗就不能砸人家的锅灶,这是江湖规矩。谢瞳劝朱温的话非常精彩,兹录原文如下:
“黄家以数十万之师,值唐朝久安,人不习战,因利乘便,遂下两京。然始窃伪号,任用已失其所。今将军勇冠三军,力战于外,而孟楷专务壅蔽,奏章不达,下为庸才所制,无独断之明,破亡之兆必矣。况土德(唐朝)未厌,外兵四集,漕运波注,日以收复为名,惟将军察之。”说来说去就一个核心内容:不要陪黄巢送死,另选一条发财的路。
胡真大致也是这个意思,劝朱温炒了黄巢的鱿鱼,换个东家。老板即将破产跳楼,跟着他一起跳楼显然是傻子才会做的。至于这么做会有负罪感,但换个角度看,朱温自跟着黄巢以来,凡战必先,身上没少留下刀枪伤痕,他已经对得起黄巢给他开的那些薪水,我又没白吃你的!
唐中和二年(882年)九月十七日,朱温做出了一个对于他本人来说正确的决定——杀黄巢监军严实,正式通告天下,背巢降唐。
而接到这块天大肉饼的,是朱温的“老邻居”河中节度使王重荣。朱温假模假样地向王重荣谢罪,并表示愿意为朝廷剿灭黄巢尽力。此时的朱温是黄巢手下头牌,他的背叛,相当于足球世界里的巴萨头牌直接转会到皇马(反之亦然),轰动效应可想而知。还赖在成都的小皇帝李儇接到谢瞳的亲自上书后,激动得鼻涕一把泪一把,“是天赐予也”。情绪激动的李儇封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,河中行营副招讨使,并赐名“朱全忠”。
李儇无论如何都想不到,就是这个“天赐”的朱全忠,日后夺了他唐家三百年江山社稷,并杀尽李唐宗室。
朝廷给朱温开出的条件不谓不丰厚,左金吾卫大将军是虚职,但河中副使却是实职,仅次于王重荣。而且朝廷的题外之义非常明显——只要剿灭黄巢有功,支票给你了,你自己填。
这笔交易对唐王朝来说是非常超值的,作为黄巢手下头牌,朱温的投降对瓦解黄巢军中将领的抵抗斗志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。而且朱温对黄巢知根知底,就像洪承畴投降皇太极,对后金进攻明朝大有裨益一样。而对朱温来说,他也在情况不明的十字路口中间选择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,美好的人生画卷已悄然打开。
更重要的是,通过这次叛变,朱温还意外地捡到一个老娘舅,就是他的新上司王重荣。因为王重荣和朱温的老娘王氏同姓,为了在朝廷内部找棵大树靠着,朱温厚着脸皮乞求王重荣做他的老娘舅。王重荣也知道朱温的分量,自然笑纳这个干外甥。
而朱温的突然叛变,却刺激到了内外交困的黄巢,黄巢指天痛骂朱温:负锅贼,终不得善终!此时的黄巢,不过是死鸭子嘴硬,他骂完后,也该下地狱了。
“反正我没白拿你的工钱,咱们两清。”新任宣武军节度使大人一直在这样宽慰着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