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黄石KTV招聘网 > 黄石热点资讯 > 黄石励志/美文 >  明帝青龙元年 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与南方的孙吴政权来往甚

明帝青龙元年 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与南方的孙吴政权来往甚

2022-09-21 01:25:51 发布 浏览 980 次

明帝青龙元年(233),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与南方的孙吴政权来往甚密,孙权派张弥、许晏等人带着珍宝从海路出使辽东,册封公孙渊为燕王。知道这个消息之后,曹魏政权有人主张出兵讨伐辽东,刘劭却反对这样做。他认为当初袁绍的儿子袁尚被打败后,投奔辽东。当时是公孙渊的父亲公孙康执政,他把袁尚斩杀,将他的首级送来。这表明公孙渊的先世是忠于曹魏政权的。再说公孙渊是否接受了孙吴的册封,还需要证实。历史上明智的做法,当边远之人不服时,要用美德征服而不使用武力。应当对公孙渊采取宽缓策略,给他以自新的机会。后来公孙渊果然像公孙康一样,杀了张弥、许晏等人,把他们的首级送来。还有一次,孙吴出兵围攻合肥。当时驻守那里的曹军正在轮番休息,兵力不足。驻守合肥的征东将军满宠一面上表朝廷,请求派兵增援,一面召集正在轮休的将士,主张待兵力集结后再对吴军发动攻击。刘劭分析这种形势说,敌兵现在正处在士气高涨的阶段,满宠如果以少于敌人的兵力发动攻击,必定不能取胜。他采取等待兵力集结后再发动攻击的做法是正确的,不会有所失。可先派遣步兵五千,精骑三千作为前锋,张扬声势。骑兵到合肥以后,疏散队形,多设旌旗鼓乐,在城下炫耀兵力,然后开到敌军后面,做出阻断他的归路,截断粮道的样子。敌人闻听支援大军来到,又见到骑兵欲断归路,必然害怕逃走,这样就可以收到不战而胜的效果。刘劭的建议被明帝采纳,而事情发展的结果也和刘劭所预料的一样。《人物志》中把“遭变用权”作为智意家的特征之一,从这个意义上说,刘劭也具有智意家的才能。

魏明帝在位的时候,刘劭还写过一些文学作品,见于记载的有《赵都赋》、《许都赋》、《洛都赋》,其中《赵都赋》深受明帝赞美。刘劭所写的三赋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,但我们仍可从《赵都赋》的一些片断领略他的文采:“声曜纷纭,泽浸宇内,元正三朝,莫不来届。”“北连昭余,南属呼池,西盼大陵,东结潦河。”(宋杨简《慈湖诗传》卷二十)著名史学家陈寿对刘劭的评价是“该览学籍,文质周洽”。《人物志》中把“属文著述”作为文章家的特征之一,从这个意义上说,刘劭也具有文章家的才能。

刘劭在各方面所表现出的品格和才能,在夏侯惠的推荐刘劭的表章中有精彩的概括。当时魏明帝下诏博求众贤,夏侯惠上表说:“臣私下看见常侍刘劭忠心耿耿,善于思考,擅长周密的谋划,凡是他糅合古制而创立的制度,都源流宏远。所以群臣上下都取自己和他相同的地方去斟酌比量。所以诚实的人佩服他的性情平和端正,清静的人敬慕他的深沉恬静为人谦让,擅长文字之学的人欣赏他的推理详尽而缜密,谙熟法律的人知道他的判断准确没有谬误,善于思考的人了解他的思想深刻而坚定,爱好文学的人喜欢他的著论文章,制定制度的人看重他的提纲挈领简明扼要,筹划谋略的人赞美他的思想敏捷考虑精到。上面这些评论,都是这些人取与他们自己适合的长处而列举刘劭的局部小节罢了。臣屡次听到刘劭的清雅谈论,观览他的深刻议论,和他相处的时间越长,敬佩他的时间越久,实在为朝廷有这样的人才而感到惊讶。臣认为像他这样的人,应当参赞朝政大事,向陛下出谋献策,以使他和国道一起兴盛,这样的人才不是世间所常有的。”

从夏侯惠推荐刘劭的表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信息,一个是刘劭确实有多方面的才干,另一个是他和曹魏政权的关系。刘劭历事魏武帝、文帝、明帝、齐王四朝,夏侯氏与曹氏的关系又非同一般,他对刘劭的评价如此之高,就连为《三国志》作注的裴松之也认为多溢美之词,有点过分。不过这正反映了刘劭在政治上与曹魏政权的紧密关系。明白了这一点,就可以理解在他的晚年,当司马氏开始一步步地问鼎皇帝宝座时,刘劭为什么脱离政治,专以“执经讲学”为务了。

唐刘知几说:“民者冥也。冥然罔知,率彼愚蒙,墙面而视。或讹音鄙句,莫究本源;或守株胶柱,动多拘忌。故应劭《风俗通》生焉。五常异禀,百行殊轨,能有兼偏,知有长短。苟随才而任使,则片善不遗;必求备而后用,则举世莫可。故刘劭《人物志》生焉。”(刘知几《史通》卷十《内篇·杂述》)刘知几这段话包含了这样一个意思:应劭的《风俗通》和刘劭的《人物志》,各自有着自己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要。那么,《人物志》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要是什么呢?

刘劭所生活的汉末三国时代,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,一个只能谋求局部统一,然后再进一步实现全国统一的时代。在这个时代中,中央集权的朝廷土崩瓦解,地方实力派分裂割据争夺地盘。在风云际会的政治舞台上,各种人物纷纷登台表演,诸多英雄龙争虎斗各显本色。因此,这个时代的人才表现为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。

多样性特点。人才是多种多样的,这在任何时候都一样。但汉末三国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,给各种人才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宽阔的舞台,因此人才多样性的特点尤为突出。人才即有才能的人,按照这个说法,汉末三国时人才所表现出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。如果以人的才能类型分类:有以政治见长的,如曹操、刘备、诸葛亮、孙权等;有以军事见长的,如周瑜、陆逊、邓艾等;有以武勇见长的,如关羽、张飞、张辽、徐晃、蒋钦、甘宁等;有以智计见长的,如荀彧、郭嘉、庞统、法正、顾雍、诸葛瑾等;有以文学见长的,如王粲、孔融、应玚、陈琳、徐幹、阮瑀、刘桢等;有以儒学见长的,如郑玄、王肃、管宁、邴原等;有以思辨见长的,如何晏、王弼等;有以方术见长的,如左慈、管辂、周宣、朱建平等;有以技艺见长的,如华佗、杜夔、马钧、钟繇、蒲元等。上述各类人才,品德有高有低,能力有大有小,才干有偏有全,这一切构成了当时人才状况的多样性特点。

双向选择的特点。所谓双向选择,即指选才的当权者与被选人才之间的关系。人们常常把曹操“有事赏功能”唯才是举的选择人才标准挂在嘴边,似乎当时只有选择任用人才的一种流向。其实在当时任用人才与人才被用的选择是双向的。往往有这种情形,用人者想把对方作为自己任用的人才,而对方却不买账。例如东汉末杜袭,为避战乱客居荆州,荆州刺史刘表“待以宾礼”。而杜袭并没有把刘表当作主人。他见与他同到荆州的同郡人繁钦多次在刘表面前表现才能,便对他说:“吾所以与子俱来者,徒欲龙蟠幽薮,待时凤翔。岂谓刘牧当为拨乱之主,而规长者委身哉?子若见能不已,非吾徒也。吾其与子绝矣。”在杜袭看来,他到荆州的目的只是想“龙蟠幽薮,待时凤翔”,而刘表并非拨乱之主,不是投靠的对象,最后终于离开襄阳到了长沙。尽管刘表认可了杜袭的价值,杜袭却不认可刘表,这件事表明,用人与被用要经过双方的价值认可。由于双方认可的程度不同,也产生了多种层次的关系。这种关系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: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